李中阳 《囚徒》
庄棪 《烟花制造者》之一
江哲 《庚子文人独白记》
李汉晨 《吃鸡》
侯俞伊 《捕星说》
前两年,“去广州美院看月球”成了一时话题,当时一个“月球状”的巨型气球出现在毕业展上,引起了不少人关注。事实上,由于毕业展总能满足不少人的猎奇心理,使得其逐渐变成每年行内热衷讨论的活动之一。也因此,“抢眼球,缺乏深度”的质疑也在坊间不胫而走。今年的毕业展,上周已经拉开帷幕,对于上述的观点,广州美院教授张弘在接受收藏周刊采访时表示:“如果艺术品连眼球都抓不住,就很难说是好的作品。”随后,他也表示称:“好的作品,一定是内容的深度与形式语言的完美结合。”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为什么毕业展会火?
美院毕业展几乎成为“文青”每年共同期待的一个节点活动,进入5月后,国内美院的毕业展“大战”也随即开启。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展今年更是作为百年校庆的系列活动之一,而广州美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展虽然与往年相比并没有特别大的改变,但需要一提的是,广州美院造型学院本科毕业展将会在广东美术馆展出,这将是有史以来广州美院与广东美术馆首次在毕业展上合作得如此紧密。到底广东美术馆出于何种考虑?对此,收藏周刊记者通过微信联系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但截至发稿,他并未回应。
受追捧程度,每年的排长队情形也能说明端倪。更需要注意的是,不少外地的爱好者更是组团参观,李小姐(化名)去年就从周边城市组织了十几人的队伍前往参观,并收取一定费用,“最后作为导游,我的利润应该有一千多元吧。等于广州一日游。”本身有美术专业背景的她,边组织、边导览。她透露,类似的团体多得难以计算。从看展到有组织的导览,由于看的人数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毕业展现已衍生出一条导览产业。
都有些什么人在看毕业展?
实际上,除了一般的美术爱好者,观看毕业展的群体可能主要还是来自各个同类高校的学生乃至全省各地的高中生,李小姐称“有培训班会以毕业展为由,组织学生集体观看,毕竟他们要考的就是这个学校,提前感受他们的艺术气氛,很多学生都是很热衷的。”
而省内的同类美术院校,同样多数以广美为标榜,通常是学生自发性地集体看这所高等美术学府的学生如何做毕业创作。“本科展,很多外地高校的学生(甚至是学校组织)来看,看他们做什么,回去可以模仿、借鉴,用在自己的作业上。”一名在读研究生告诉记者。
还有一类人,他们是新兴藏家,每年会围绕美院毕业生的毕业创作进行“低价”收藏,这样一种现象,早在十多年前便已开始。“因为毕业创作都是美院学生学习的几年中几乎最用心创作的作品,呈现出来的效果也是比较完整的,所以,值得关注。”一位不愿意透露名字的藏家称。
毕业展到底应该看什么?
收藏周刊记者在走访期间发现,很多人热衷去看毕业展的原因,大多是“可以装文艺”,网络流行语叫“打卡”。到底作品表达的是什么?作品好在哪里?很多观众也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更多的是觉得“有趣”或者“好看”。
记者走访期间,庄棪的油画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偌大的画面中,一个焊工独自在忙着,烧焊燃烧的火花点亮了整个画面,用庄棪的话说,“这类似烟花般梦幻。”她长期以来,创作题材主要来自社会基层工作的人物,例如剪草的园丁等,她试图不断深挖和强化个人所关注的社会题材。
与她不同的是,同是油画专业的江哲则对历史题材比较感兴趣,他甚至试图通过作品的描绘来改变“固有的历史观”。相比社会基层的人物点滴,他的选题相对宏观得多。
而雕塑专业的李中阳则借用了类似霓虹灯的展示手段,塑造出几个大型的如同“微生物”造型的物品矗立在展厅中,组成形体的无数个切面则展示了来自不同生物的微小局部,他试图把肉眼难以观察的细节通过一种景观式的展示方式传递给观众。他的同学李汉晨则试图在潮汕传统工艺例如“松鹤延年”这样的“民俗愿景”中进行创作,他通过现代科技把传统的具有图腾性质的花纹塑造成了机械运动的雕塑花,希望通过艺术语言的转换来唤醒人们对民间传统寓意的思考。
实际上,这两件作品在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方面确实对比前两件作品更占优势。
满足猎奇与深度思考的两端选择
观众的口味往往会反哺创作者的选择,从而,对毕业展“满足猎奇心理多于深度思考”的质疑也随之而来。
广州美院教授张弘则称:“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缺乏形式感的作品,很难吸引观众的注意,更别说去探究作品背后是否有深刻的含义。”他表示,“很多学生可能没有丰富的阅历,目前阶段还是很难有较为深度内容的作品,但并不妨碍探寻艺术本体的语言、尝试多元的形式,这些都是他们彰显艺术个性、也不失为推动艺术创作延展的一种方式,应给予鼓励。”
张弘介绍称,去年自己门下研究生侯俞伊的毕业作品《捕星说》就在形式感上做了有效的尝试,其作品“是以水墨元素为主体融进了一些新的媒介载体,当观众站在该作品的前面,画中天空的星星会不停闪烁,每颗星星会随不同的频率与节奏,出现一个个由暗逐渐变亮,然后又由亮慢慢转暗的过程,其微小的光变亦可产生新的视觉变化。这种借‘光’在画中营造出亦真亦幻的神秘意蕴,试图让观众‘亲眼看到’时间的流逝过程,以及隐喻人与自然交流的缺失现状。在形式语言的选取和运用上,以写意的线条、抽象的墨韵来构成画面,基于传统,局部具象,又融入了当代的语言。其尝试解构传统绘画的景观范式,以此探寻现代水墨图式的延伸,也是她可望自己的作品既有古典气质又能有现代审美的意味。”
最后,张弘称:“好的作品,一定是内容的深度与形式语言的完美结合。”
记者手记
“走心”比一切宏大题材 更有感染力
实际上,“满足猎奇心理大于深度思考”的现象并非毕业展特有,这几乎是近年当代艺术中特有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并不能孤立地指责艺术家缺乏思考,毕竟现在愿意停留脚步对着作品思考的观众已经是少数,有些沉重话题甚至是拉开作品与观众距离的主要原因。作品在内容上缺少深刻的叙事,但形式感上能引起惊艳,也算是作品成功的地方。因此,对形式语言的标新追求,也是不少年轻艺术家“讨巧”的手段之一。
然而,笔者认为,另一种更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年轻人热衷表达宏观题材,却缺乏深刻有力的手段,使得作品显得苍白无力,或许这种“眼高手低”的风气需要停一停。历史观、宇宙观、价值观这类宏观的概念本来就是变化不定的,如果尝试以此作为表达对象,甚至说作为“假想敌”进行一定程度的纠正,难免会容易出现“镜中花、水中月”的虚无表达。还不如像那位毕业生一样,关注身边的“小人物”,记录生活的点滴来得直接。“走心”比一切宏大题材更有感染力。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